【工作完成情况】九江市司法局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5-03-24 15:43 来源:本网字体: [ ]

  • 信息类别:
  • 文件编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5-00095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责任部门:
  • 生成日期: 2025-03-24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2024年以来九江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强化政治引领、深耕主责主业、服务发展大局,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呈现稳中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现将我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重点突破,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一是强化法治思维理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召开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扩大)会,各基层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等内容。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必学内容、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程持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2024年全市共开展学习宣讲1807次,参加人数5.4万余人次。

二是压实法治建设责任。完善各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运行机制,以“述法”工作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五+”模式,不断强化“述考评督责”全链条述法机制,将推进法治建设工作与着力为基层减负深度融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制发《九江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试行)》,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推进法治建设工作责任。

三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建立普法责任清单报送和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广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大力推行“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14人被评为第二届全省十佳百优“法律明白人”。深入开展“强国复兴 奉‘宪’有我”2024年宪法进红色文化公园主题宣传等活动,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正面报道。我局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扬为“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

(二)优化法治保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保障科学立法。建立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制度,确定第二批19个基层联系点,有效拓宽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全力配合市人大执行年度立法计划,扎实开展《九江市物业管理条例(修正)》《九江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和《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征求意见、实地调研及立法审查等工作。2024年,共审核市政府政策文件111件,提出意见建议193条。

二是助推依法行政。严把合法性审查关口,2024年共审查市政府行政决策66项、涉市政府合同协议42件,备案审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报送的规范性文件40件,依法参与办理市政府信访复查复核案件26件。持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2024年全市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848件,受理1465件,审结1348件,直接纠错率19.29%。全市参与一审行政诉讼案件493件,已审结458件,败诉率4.59%,同比下降6.47个百分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98.65%,同比上升2.03个百分点。

三是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推动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牵头建立部门会商机制,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正式启用“九江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印章。建立我市行政执法监督专家库,开展贯彻实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专项监督,部署开展2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为市本级行政执法人员提供30学时的公共法律知识在线培训。大力推进包容审慎监管,2024年全市适用免罚案件4.7万余件,免罚金额2580万余元。

(三)紧盯关键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导全市成立涉知识产权、中小企业、旅游等重点、新兴领域人民调解组织9个,目前共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21个。指导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九江赣北公证处分别设立九江市中治商事调解中心、九江市律正商事调解中心,配合推动市工商联探索设立商会人民调解组织。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涉稳问题排查等专项行动,2024年全市共受理或参与人民调解案件14161起,调解成功率达97.27%。

二是抓实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部署开展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类别调整工作专项行动和全市社区矫正“大抓落实促提升”行动,抓实日常教育管理。着力在衔接配合提效、安置帮扶提质、管理管控提能上深化突破巩固和深化安置帮教成效2024年接送率、帮教率、安置率均达100%。推动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迈上台阶,全市60%的县(市、区)完成安置帮教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建立市级安置帮教示范基地4个。

三是巩固法治建设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司法所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作用,着力打造一批示范作用强、基础建设好、业务能力优的司法所。大力推进司法所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全市197个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抽样选取41个乡镇街道,对省政府赋权乡镇街道的行政执法事项运行情况和承接实施效果认真开展评估,从为基层减负的角度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助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四)践行“有法帮你”,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一是构建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狠抓“三台融合”建设,推进法律服务全域覆盖。2024年,全市各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共接待群众19.8万余人次,“12348”热线平台共接听群众来电咨询1.1万余单,处理网络平台群众留言88条。持续推进基层运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全市智能终端使用达到3.2万余人次,公共法律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水平持续攀升。

二是擦亮“法援惠民生”特色品牌。深入开展“法援惠民生”七大品牌专项活动,持续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群体的法援力度,2024年全市共开展法援活动45场,解答群众咨询725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163件。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全市建立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106个,实现妇联、工会、残联、高校、人社、信访、部队、退役军人事务等相关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

三是做实便民利企精准化优质服务。探索“赋强公证”新模式,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执行+公证”联动机制。2024年全市公证机构办理各类业务24535件,提供公益性公证服务419件。联合开发“九江市二手房服务平台”,促进二手房交易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24年全市共办理司法鉴定案件17518件,办理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服务113件。实地开展“千所进万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88次,组织全市70家律师事务所和40家基层法律服务所为91家企业纾困解难,擦亮营商环境法治底色。

四是激发涉外法律服务市场新活力。搭建涉外法律服务窗口,2024年4月,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发起设立的全省首家境外法律服务机构——惟民(比什凯克)律师事务所正式获得吉尔吉斯共和国司法部核准,成为全省首家境外法律服务机构。探索与法学院校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建立由律师、专家教授等20余名人员组成的九江市涉外律师人才库,提升涉外法治建设软实力。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积极拓展涉外法律服务市场,为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提供高质量法治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司法厅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开展行政立法力度还有待加大;公共法律服务质效还需进一步提升,精准服务、主动服务、智慧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

九江市司法局主要负责人坚决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持续加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调度,推动武宁县、湖口县“以法治保障推动长江江豚保护”分别入围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候选地区和项目;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行政复议法,建立先行引导机制,实现市县法院复议受理窗口全覆盖;推动对现行有效的涉及不公平对待企业、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进行审查,做到应清尽清、应废尽废、应改尽改;推动涉外法律服务迈上新台阶,竭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更优标准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四、2025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以更高标准推进法治建设。压紧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法治九江建设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聚焦解决制约法治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确保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稳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不断夯实法治社会建设根基。

二是坚持提质增效,以更大作为服务发展大局。按照市人大和市政府立法计划安排,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及立法审查,提升政府立法质效。把好合法性审查“关口”,建立健全统计分析、规范指导、沟通衔接及问题通报等机制。全面落实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质效,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以更新举措优化法律服务。推进 “三台融合”系统与江西法律服务网、法律援助、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律师等业务系统数据对接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开创“公证+企业”“公证+社区”等便民服务新举措。深化“千所进万企”等活动成效,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进一步拓展涉外法律服务市场,助推涉外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是坚持厚植根基,以更严要求争创一流业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主力军作用,探索开展纠纷化解、调解引导、专家咨询等工作模式,推动非诉讼纠纷化解中心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提升全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夯实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打通基层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